
你能想象得到吗?九连阳
婴儿使用的安抚奶嘴,有朝一日竟摇身一变,成了年轻人嘴里的解压神器。
最近打开社交平台,总能刷到这类画风清奇的 “解压神器”:有人加班时含着它敲键盘,有人睡前靠它助眠,甚至有博主带着它拍穿搭视频。

更让人吃惊的是电商后台的数据:某店铺单款销量飙到 5 万件,其中25-35岁的年轻女性为消费核心,且购买率在夜间达到了高峰。连配套的 “奶嘴收纳盒” 都卖了 6.4 万件。
就连海外的年轻人,也对这一“解压新宠”上头,在公共场合毫不避讳地使用。

点进商品页面才发现,成人奶嘴早已不是婴儿用品的放大版。商家把它们做成了马卡龙色、星空渐变等潮流样式,价格从 10 块钱的基础款到几百块的 “高端定制款” 不等。更诱人的是那些宣传语:“戒不掉烟?含它!”、“失眠焦虑?咬它!”、“想减肥?用它管住嘴!”有商家甚至直接贴出明星使用图,暗示这是 “明星同款解压法”。

但评论区里藏着更真实的众生相。有人直言 “下单时脸都红了,收到后却离不开”,27 岁的张月说自己买了三个,全藏在抽屉最深处,怕被同事看见笑话;天津姑娘梓霖的经历更具体,她从小被禁止吃手,后来养成了咬口腔黏膜的习惯九连阳,直到用了奶嘴才有所缓解,“虽然吸久了腮帮子累,但至少不用跟自己的牙齿‘打架’了”。
不过骂声也不少。“都当社畜了还含奶嘴,幼不幼稚?”、“这不是巨婴行为是什么?” 有博主直播时带着奶嘴互动,直接被网友怼 “智商退化”。更有人扒出真相:“这不就是卖不出去的婴儿奶嘴换了个包装?清库存也太明显了!”

为啥成年人突然迷上了婴儿的玩意儿?说到底还是被压力逼的。
《2024 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》里的数据扎了不少人的心:18-34 岁年轻人的抑郁焦虑比例远高于其他群体,其中 18-24 岁女性的抑郁分值高达 7.43 分,离满分 8 分就差一点。白天要应付 KPI,晚上要处理人际关系,年轻人连崩溃都得挑时间。比起花钱办健身卡、预约心理咨询,十几块钱的奶嘴随手就能买,揣兜里不占地儿,焦虑了含上一口,确实能换来片刻的踏实。
这股风潮还得靠社交媒体推波助澜。团播里一群人戴着奶嘴唱歌,短视频里博主测评 “奶嘴解压实测”,直播间更是直接把奶嘴和 “治愈系” 标签绑在一起卖。加上有些明星私下也在用,商家一炒作,这不就成了新潮流?毕竟现在的解压玩具市场早就不是小打小闹了,2024 年全球规模已经冲到 55.2 亿美元,中国市场更是从 50 亿涨到 200 亿,增幅高达 15%,大家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,商家自然闻风而动。
但热闹背后,医生们已经坐不住了。四川大学华西口腔的唐博士扒了市面上的产品,发现 30% 的奶嘴都没标材质,15 块以下的基本都是工业硅胶做的,凑近闻能闻到刺鼻的橡胶味,里面的塑化剂长期吃进嘴里,致癌风险、免疫力下降这些问题都可能找上门。有用户就在评论区吐槽 “用着有点辣嘴”,这其实就是劣质材质在作祟。

更吓人的是对颜值和口腔的伤害。浙江中山医院的俞主任说,成人颌骨虽然长熟了,但每天含奶嘴超 3 小时,一年下来门牙就可能变 “龅牙”,上下牙根本合不上。他还算了笔账:牙齿移动只要 20 克力,但吞口水时舌头抵牙齿的力有 200 克,长期含奶嘴会让舌头位置跑偏,龅牙是早晚的事。还有人指望用它防磨牙、止打鼾,医生直接泼冷水:磨牙发力的是后槽牙,奶嘴根本管不着;打鼾是呼吸习惯问题,奶嘴反而可能加重关节负担。
睡眠时的风险更不能忽视。睡着后翻身,奶嘴可能堵住气道,或者脱落滑进喉咙引发误吸。唐博士特意提醒,就算是医用磨牙垫都得定期检查,更别说这种突出口腔的异物了。

心理专家看得更透彻。华东师大的李世佳教授说,含奶嘴本质是 “退行心理”,就是压力大的时候退回到婴儿状态找安全感,短期能转移注意力,但长期用反而会加重焦虑 —— 毕竟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,压力该在还在。就像有人靠吃甜食解压,一时爽了,体重和健康问题却找上门,奶嘴也是一个道理。
其实现在的解压方式有的是,没必要跟自己的健康较劲。男生喜欢的 EDC 玩具,拨一下转盘 “咯哒” 响,焦虑感能少一半;女生爱捏的 “扭扭乐”、“捏捏乐”,软软的材质捏起来 “噗叽” 响,成就感不比含奶嘴强?还有人盘手串、拼积木,在重复动作里找踏实感,这些都比含奶嘴健康得多。要是压力实在大到扛不住,找朋友聊聊、出门散散步,实在不行求 - 助心理医生,都比藏着奶嘴当 “秘密武器” 强。

说到底,大家买的不是奶嘴,是对抗压力的安全感。但安全感从来不是靠 “退行” 换来的,那些能让你真正放松的,永远是健康的身体和能扛事的心态。
下次焦虑上头,不如放下奶嘴,去跑跑步、晒晒太阳、看书、电影、写日记、画画、倾诉等都是很好的办法,再不济也可以哭一场发泄一下,实在没法释放压力,还可以寻求心理救助。
毕竟比起含着奶嘴的 “暂时松弛”,健健康康的快乐才更长久,你说对吗?
配资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