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的最新航母福特号,原本被认为是未来航母的标杆,但它却面临了不少麻烦,甚至不如许多旧型航母。这种情况看起来相当反常银易配资网,也引发了很多疑问。
与此同时,中国的福建舰也迅速开始了各种测试。从两者的对比来看,差距之大令人震惊。美国的造船厂在制造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大问题,和中国的关系也颇为紧密。原来,美国造船厂大部分用来吊运重物的巨大龙门吊,实际上是从中国的振华重工购买的。数据显示,美国80%的航母吊装设备都依赖来自中国的设备。如果没有这些设备,几万吨重的钢铁零件根本无法吊起,更别提拼装成一艘航母了。这就像没有起重机的建筑工地,所有的工作只能停滞不前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福特号航母中的电磁弹射器,所需的核心零件是钕铁硼强力磁体,这种材料需要大量稀土资源。而全球最优质的钕铁硼磁体,90%的原料都来自中国。美国虽然希望建造更先进的航母与中国竞争,结果却发现他们的工具和原材料,大部分都来自中国。倘若某一天中断这些资源的供应,福特号的建造甚至维护工作可能会陷入停滞。
展开剩余78%再看看美国的福特号航母,号称具有最先进的电磁弹射技术,理论上比传统的蒸汽弹射器要好得多。然而,福特号的电磁弹射器却成为了它的一大难题。根据美国海军去年发布的报告,电磁弹射器的故障率竟比预期高出8倍!本来设计时预计可以连续弹射上千次飞机而不出问题,但现在几百次就需要停下来进行修理。在战场上,时间就是生命,飞机无法快速弹射出去,航母就成了漂浮的靶子,谁都能攻击。
除了弹射器,福特号的升降机也存在严重问题。这个升降机是将导弹和炸弹从船底运输到甲板上的关键设施。虽然它经过了巨大的投资研发,但结果却连最基本的抗冲击测试都未通过。如果战斗中航母遭到攻击,升降机遭到震动或损坏,战机就无法携带武器起飞,这将极大地影响航母的作战能力。由于这些一系列问题,福特号的可用战机数量甚至比几十年前的老旧尼米兹级航母还少,效率比预期低了15%。美国花费了最多的资金,却打造了一艘低效的航母,这确实让人难以理解。
中国的福建舰则走了一条与美国截然不同的发展路线。福建舰并未急于采用核动力,而是选择先攻克电磁弹射技术。福建舰采用的是常规动力,配备了三条电磁弹射轨道。现在回看,这一决策无疑是明智的——在舰船下水之前,这三条电磁弹射轨道已经在陆地上成功进行了超过700次弹射测试。无论是挂载重型武器的歼-15战机银易配资网,还是体积庞大的预警机空警-600,均能顺利弹射,证明技术稳定可靠,完全能投入使用,避免了像福特号那样“半成品”的困境。
在建设航母的速度上,中国也展现出更强的造船能力。位于上海的江南造船厂,能够同时建造两艘福建舰这种重量级航母。一个船坞内正在建造,另一个已经准备下水,生产线从未停歇。反观美国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厂,福特级航母的第三艘“企业号”因种种原因,铺设龙骨的时间竟然推迟了整整两年。中美两国的造船进度差异如此显著,简直就是一场直接的竞争。
然而,航母的建造仅仅是开始。船只建造完成后,是否能够快速投入使用才是关键。目前,美国海军能够出动的航母,三艘正在港口维修,远不如中国的福建舰。去年,“里根”号航母连续出海工作了278天,创造了纪录。然而,舰船和人一样,并非永远不需要休息。长时间高强度使用后,机械故障频发,舰载机的起降事故率翻倍。舰船需要保养,海员也需要休息。继续硬撑下去,不仅舰船容易受损,人员的健康也会受到影响。
福建舰的常规动力使其在西太平洋区域具有明显的优势。这片海域岛屿众多,补给方便,航母的“快速回血”能力至关重要。福建舰的901型大型补给舰,只需45分钟就能为福建舰加满燃油并补充弹药。这种快速的补给能力,在岛链之间的局部冲突中,比核动力航母在远海的慢速行动更加实用。
从两国军工的整体水平来看,中国的产业链效率远超美国。中国的055型万吨驱逐舰从开始建造到下水,仅用了28个月,而美国最新的伯克III级驱逐舰,第一艘从开始建造到下水居然用了整整五年,而且最重要的雷达系统至今没有完成。这一差距的根源,实际上反映了两国整体工业体系的效率差异。
美国选择了一条技术先进但极为复杂、容易出现问题的道路,试图将核动力和电磁弹射技术结合起来,结果自己却陷入了困境。而中国则在吸取美国经验的基础上,选择了更加稳妥、符合自身需求的路径,进而取得了更快且更稳定的进展。
当中国的004号核动力航母下水时,福特级航母能否完成四艘的计划仍是个大问题。从目前的趋势看,中国的后劲显然更足,未来的航母战斗力也许会远超美国的福特级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